纳米冷冻衣减中暑风险
本港建造业步入“黄金十年”增长期,未来数年估计需增加3万多名建造业工人,人手短缺的同时现有工人老龄化趋势严重,于是如何改善地盘工人的工作环境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理工大学近日获得研资局近90万资助,结合纳米技术,试验出2种不同物质取代传统冰块製冷,未来3年将?力研发轻质纳米冷冻衣,纾缓建筑工人因酷暑下工作而中暑的机率。 大公报记者 彩雯
夏季的香港炎热潮湿,根据天文台2013年的记录,最高气温录得34.9度,这使得长时间顶住烈日从事高强度户外工作的建筑工人,更容易造成脱水、热衰竭,甚至中暑等症状。为了减低建筑工人中暑的风险,为每位工人提供个人冷却设备成了业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方法。于是,职安局2012年委託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系陈炳泉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在炎热工作环境下使用个人冷却设备预防中暑的效用研究”,针对市面上两款散热效能较为有效的个人冷冻背心进一步引入香港工地进行评估。陈教授介绍指,现时冷冻背心主要分为主动、被动及混合性冷却三种。“主动型主要是靠风扇等设备进行冷却,被动型则是在背心内部加入冰块、盐、石蜡、冷凝胶等因应温度变化吸收热量的材料,达到降温效果。混合型则是将前两种结合。”
体温维持在38.5度
陈炳泉是次的研究则主要针对美军使用的被动型冷冻衣,与韩国产的混合型冷冻衣之间的成效对比。前者包含四条冷冻包,而后者则除了由3块冷冻包之外,还在腰部配有2个小风扇。“2012年8月至11月约有130位来自建造业、园艺与室外清洁业、机场停机坪服务业及厨房与餐饮业的工友,交替使用两款冷冻衣,并在使用过后填写问卷,我们也会测试工友的体温、血压等信息。结果发现,虽然两款冷冻衣在冷却效果上表现相近,但是工友中有超过八成人更喜欢韩国製造的混合型冷冻衣。”
不过实验并未就此结束,为了能设计出本港自己设计的冷冻衣,团队还找来12位试验者,参加第二次测试。“我们让试验者进入温度为33摄氏度、相对湿度75%的恆温箱内,模拟酷热天气环境,并让受试者穿?混合型冷冻衣进行中等强度的跑步运动。”他解释,由于医学界定人体核心温度达到40.6摄氏度的时候即为中暑状态,所以当试验者的温度达到38.5度的时候就要求试验者停止运动。“结果发现冷冻衣一般能在2到3个小时内,让试验者体温维持在38.5度温度下,但在休息的时候体温、心跳等恢復得更快。”陈教授指,实验结果可以证实冷冻衣确有实效,且混合型的冷冻衣性能更好。
陈教授指现有建筑工人老龄化严重,约有一半工友的年龄在50岁以上,甚至有70几岁的老伯做工人。而本港建筑业又青黄不接,恶劣的工作环境让年轻人不愿入行。“年纪越大在高温酷暑的环境下体力负荷越大,也较容易中暑,甚至发生致命的意外。所以,除了增加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建筑工人的团队之外,更需要寻找适当的方法保证现有工人的身体健康及安全。”
为解决现时的困境,劳工处已推出先导计划,派发1500套混合型冷冻衣给工友试穿,但冷冻衣仍有诸多改进空间。先导计划试用工友普遍反映,冷冻衣不是针对建筑业的工作服,所以没有设计反光条;冷冻衣发挥效果的时间较短,虽然混合型总重1.04公斤,轻于被动型,但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另外冷凝胶冷冻后变硬,不方便建筑工人灵活行动,可能增加建筑工友的工作危险等等。
“所以我们今年开始为本港建筑工人度身研製冷冻衣。”据悉,该研究团队集合理大纺织及製衣学系、运动学及材料学的专家联合组成。“我们最先从冷冻衣的物料?手,寻找与水类似的、能够在不同温度下、透过吸收热量变换形态的物质,取代冰块。同时利用纳米胶囊将这种物质包裹,以延长其低温的属性,放入背心底料与表面布料之间。”
测试30种不同布料
陈炳泉解释,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冷凝胶放入雪柜冷冻的时间,避免冰块坚硬带来的行动不便,也减省了风扇令背心更轻便。“目前我们已经测试了6至7种不同的物质,初步确定两种物质能够达到较为接近水质冷冻包效果,希望今年内能够选出最合适的一种物质。”
另外,背心布料也需要精挑细选。“不仅要能够发挥底料与表面布料间纳米胶囊的作用,还要有很好的透气性,而建筑工人衣?还需要布料耐脏耐刮。”目前团队已经测试约30种不同的布料。“我们希望尽快选出冷冻衣不同部分合适的物料,在3年的研究计划中不仅设计出冷冻工作衣,还能完成针对冷冻衣性能的一系列试验研究。”陈教授表示,目前在研究阶段,所以在选料方面暂不考虑成本问题,相信产品推出市场后,成本能够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格力空调拆开7天无人修 售后态度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