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世界的梦想接力 浙大29岁女博士获国际制冷学会大奖
【中国制冷网】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毕业的植晓琴博士,日前成为国际制冷学会今年颁发的“青年研究者奖”全球8位获奖者之一,被授予卡尔林德奖,这是国际低温工程领域授予青年学者的最高奖项。
植晓琴的研究领域是脉管制冷机,这种机械具有质轻、紧凑、可靠性高、长寿命等优势,是传统低温制冷机的理想替代机型,国际上对其研究十分广泛。植晓琴介绍,她从事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三级结构的高频脉管制冷机在液氦温度的制冷,解决了对于这类机械制冷机能长期存在的疑问。今后,在航天、军事、高精度电子仪器制备等对制冷剂性能要求苛刻的应用领域,科研工作有了更坚实的技术基础。
国际制冷学会“青年研究者奖”每4年颁发一次,获奖者都是在低温物理、低温工程、工程热力学、低温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绩、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
在植晓琴的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副所长邱利民教授眼中,这位29岁的年轻女科学家获奖,背后是一个三代人的光荣与梦想的故事。
邱利民师从浙大低温所原所长陈国邦教授,并于1999年获得卡尔林德奖,时年30岁,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学者。“在我们这批陈老师的弟子中,后来又有两人获得国际制冷学会‘青年研究者奖’,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邱利民说,植晓琴博士获奖,使浙大低温所前辈的梦想得以传承和延续。
浙大低温所及相关课题组多年来在低温制冷机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资源,导师尤其重视为学生建立团结、积极和融洽的科研、生活氛围,保障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培养方式上,导师们非常开明,尽力为我们提供所需资源。国内条件不允许时,就联系国外机构,比如送我们去德国一流的低温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植晓琴说,“有这样好的学术平台,我们才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结果。在合作过程中我也有机会向一流专家、同事学习,自身学术能力也大大提高。”
浙大低温所尤其重视为学生创造国际交流条件,长期邀请多位专家来访问,相互学习,确保浙大始终掌握本领域最新进展,走在学科最前沿。植晓琴说:“申请卡尔林德奖时,3位低温领域权威专家积极为我推荐,是我获得这个奖项的关键,这得益于浙大多年来鼓励引进国际专家交流的措施,使得我们的研究影响力能够在业内走出浙大,走出国门。”
在探索新知的坎坷道路上,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了与前辈同样的毅力和勇气。2013年,植晓琴带着在浙大低温所研制出的脉管制冷机来到德国,采用对方的He-3气体作为工质,探索我国研发的制冷机可以达到的性能。实验时却发生了意外,制冷机初步运行远远达不到此前在国内的表现。“德国科学家坚持认为他们的设备没有问题,怀疑我们的制冷机根本没有那么好的性能,暗示我们以前发表的结果全部不可靠。”顶住巨大的压力,植晓琴和同伴连夜赶进度,不断检查任何一个部件、测量环节,经过一周的不懈排查,最后发现是对方设备和我国制冷机不匹配造成的。这不仅排解了难题,也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和加倍支持。
植晓琴目前正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机械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据了解,明年她将回到浙大工作。邱利民认为,通过凝聚几代低温制冷科研工作者的智慧,浙江成为“世界低温中心”这一愿景正日益变成现实。
杭州是中国低温制冷产业起步的地方,也是中国低温制冷科工人才的摇篮。以杭州为核心的我国华东地区正在成为全球低温行业产学研集聚区,大型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纷纷在此落户,巨大的市场被创造出来。邱利民表示相信,从浙江走出的低温制冷人才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赢得更多的光荣。